芜湖铁画系铁工艺人依据画稿,以低碳钢为原料,经过红炉冶炼,再经锻打、修钻、焊接、校正、整形、退火、烘漆等工序制作而成。它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芜湖铁画是芜湖市著名传统工艺美术品,清朝年间就被列为芜湖特产。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史料介绍,芜湖铁画系芜湖铁匠汤鹏所创建,以后逐渐流传到北京、山东等地。还有一说是,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康熙年间,在芜湖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芜湖铁画的产生,实现了古人“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诗意幻想。
1.早期芜湖铁画
1.1早期芜湖铁画产生的物质条件
芜湖古代,冶铁炼钢业一直十分发达,聚集了许多技艺精湛的铁工。相传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在赤铸山、神山一带铸剑,当地至今仍保存了铁门槛、淬剑池等文化遗迹,《太平府志》和《芜湖县志》均有记载。宋代黄庭坚有“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的诗句,说的就是干将铸造的“寒光”、“太阿”两枚宝剑之名。据史学大师范文澜和侯仁之先生说,芜湖一带,“干将作剑,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就是把毛发和兽禽爪这些属于碳质的东西投进炉中的红铁上,然后经过不断锤打锻制,使铁增加含碳量。
现代冶金分析术告诉我们,含碳量在2%以上为生铁,在0.4%以下为熟铁。生铁太脆,容易折断,熟铁太软,难以挺拔。一旦达到0.4%至2%的含碳量,铁就成了坚不可摧的钢。这种钢称为渗碳钢或低碳钢,所铸造的剑称渗碳钢剑。“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早”,是中华民族古代伟大发明成就的杰出标志。
宋代,山东曲阜卜氏七兄弟,因金兵南侵逃离家乡,其中卜七来到芜湖百家店,在炼铁的实践中发明了“听钢”技术,即敲击钢块,鉴别钢质优劣。后因卜氏在此炼铁出名,百家店改为卜家店。至北宋末年,卜家店一带已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冶铁作坊。自宋以来,“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说,名闻遐迩。
芜湖报界前辈张九皋生前曾发表一篇《濮家与芜钢》的文章,考证芜湖制钢业复兴于南宋初年。他认为,北宋靖康之乱后,原属山东曲阜的濮家七兄弟分别南迁到凤阳、和州、芜湖、当涂、溧水、苏州、常州、嘉兴等地安家。其中年纪最小的濮七在芜湖东南郊的百家店炼制钢铁,明嘉靖后百家店易名为濮家店,后又搬到西城弼赋门外总作坊。以濮家为代表的芜钢技术从此在芜湖扎下根来。到明清之际,芜湖不仅以浆染业名列全国五大手工业中心地,而且与广东佛山、江苏苏州并称为中国南方的3大钢市。
到了清代,芜湖冶钢炼铁业仍然十分兴旺,产品种类增多,技术越臻纯熟。一个名叫宋鎔的芜湖关道曾在公元1801年向上级报告:“钢为芜邑特产,贩运百有余年。”这种独特的历史使清嘉庆十二年即1807年的《芜湖县志》向世人夸耀:芜湖“惟铁工为异于他县。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说:“铿镪之声,终日不绝于耳”。当时芜湖有以濮万兴,葛永泰为代表的著名的18家钢铺。它们的冶钢技术,据《芜湖县志》载:“初锻熟铁于炉,徐以生鏷下之,名曰喂铁,喂饱则鏷不入也,于是渣滓尽去,锤而条之,乃成钢。”这种以含碳量较高的生鏷即生铁在已经燃红的熟铁上反复擦淋,让生铁尽可能渗透到熟铁中的技术,被称为熟钢术,可以说是干将,莫邪铸钢技术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掌握这门技术的匠工“恒密其术”。正是有了这种“熟钢术”,才为芜湖铁画搭建了一个得以诞生的平台。而使铁画在芜湖这个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冶炼之乡孕育而生。
1.2早期芜湖铁画的雏形
早期芜湖铁画,又名“铁花”。当时芜湖铁业作坊“业者甚众”,锻造品种也多,其中有剪刀、菜刀、剃刀和各种农具,畅销各地。还生产一种“合四面为一灯”的铁花灯,作为香客上九华山敬佛的礼品,品种有莲花、菊花、梅花、竹枝等,有黑色、白色、彩色,均为立体。这种铁花灯还销售到外省外地。《安徽省志·文物志》记载,芜湖铁花灯还销售到道教圣地武当山,此山“现存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歙县汪虎捐赠给武当山紫宵宫的铁烛台,其四周绕着纟厘枝花卉,锻造人为芜湖路永和”。
2.汤鹏早期铁画
2.1汤鹏生平经历
汤鹏,字天池,生卒年不详,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人。祖籍徽州,后迁居并世代居住在溧水明觉镇西南五里许的罗村。溧水明觉镇一带,百姓多以锻铁为业而远近闻名,乡间有许多技艺非凡的铁匠。汤鹏儿时耳濡目染,掌握了初步的打铁铸铁本领。少时家贫,听说芜湖生产钢铁,铁工技艺优异,家人便把他送到芜湖学习铁匠。出师后,租用乾隆进士黄钺曾祖父的一间门面房,自己开了个铁业作坊,为以后创建铁画奠定了基础。
至于汤鹏铁画作坊的位置,黄钺在《汤鹏铁画歌·引》中说:“鹏字天池,钺乡人,幼闻先大父言甚详,初赁屋于先曾祖,贫甚。”由此看来,黄钺的祖屋在哪里,汤鹏的作坊就在哪里。黄钺的祖屋位置,史料中有记载:“黄钺(1750~1841),字左田,号左君,又号壹斋、左盲、井西居士,当涂人。先祖七世从当涂迁居芜湖,黄家大院东起花街、西至河洞巷、北接十字街、南到薪市街。”因此汤鹏的作坊应该是在靠近县衙的地方,也是芜湖当年最热闹的地方。
汤鹏自营铁业作坊,也与其它铁匠铺一样锻造各种铁器和铁花灯出售。由于芜湖既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各种物资集散中心,又是靠近中国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万商云集,人流如潮,而且还有众多前往九华山朝山进香的香客,他们都喜欢购买芜湖铁匠铺打制的铁花枝、铁花灯,作为上山敬佛所用。汤鹏铁匠铺也供应这类产品,但汤鹏又与别人不一样。
2.2敢于创新的汤鹏
汤鹏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的性格,总想着要标新立异。史料记载:汤鹏“性颓放”。颓放者,颓唐放纵,不拘礼法是也。从消极的意义上讲,是颓唐放纵,但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就是不循规蹈矩,不拘成法,具有创新的意味。
据查证,我国历史上以“颓放”闻名的名人还有陆游、龚自珍等人。汤鹏作为一个移民,本身就带有改善生活条件、改变生存环境的目的,因此他的创新思维几乎就是天生的。加上汤鹏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在打制一些诸如铁花灯、铁花枝以及一些佛堂专用的灯盏灯檠的基础上,还经常将铁花枝与铁花灯的内容移植在一起,使它能够表达更加复杂的含义。
从本质上来讲,汤鹏早期铁画实际上还是属于“铁花”的范畴。但他的早期铁花又跟别人不一样,更多的增加了一些艺术的气息。据相关史料介绍:汤鹏由家乡来到芜湖后,在一家铁作铺里当上徒工,白天劳作,夜晚只能寄宿在南门外浮桥边的一艘破船内,与“芜漂者”为伍。他也是一个不安本份的人,身为铁匠,却在这特定的艺术环境中对绘画感起兴趣,常常去观赏居住在芜湖的一批画师们作画,晚上就在青弋江边沙滩上用竹枝练习,常常不知东方之既白。长河两岸的芦苇,镜湖之畔的垂柳,扬子江上的渔舟,水里的鱼虾螃蟹,都成为他的写生对象。天长日久,竟自学成才,掌握了初步的绘画技艺。
与汤鹏同时代的黄钺祖父曾告诉孙儿,他租房给汤鹏,不收租钱,到年终末岁时,汤氏则用铁花作抵,其中灯屏烛檠收了不少。汤鹏除了锻打农具及生活用品以糊口外,主要精力是用于锤制铁画(铁花)的工艺。开始,他只能锤制一些知了、螃蟹、柳枝、芦叶等小景物,虽然形象逼真,但不脱匠气,缺乏艺术性。不仅价值低廉,销路也不广。这样的境况使得他生计日见窘迫。但他毫不气馁,前人曾有记述他“扬锤柳下”,“解衣任槃礴”,“穷岁月事摹绘,百炼要与九朽争”的情形。窘迫的境遇虽然没有使他低下头来,但也迫使他不得不另辟蹊径。
由于掌握了一定的画技,具有创新意识的汤鹏开始了他的探索之路。他将铁料形之于画,“冶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伸”,溶汇笔墨艺事于炉锤焊接之中,“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辍位置,一如丹青家,而无襞积皴昔皮之迹”,制成了“山水花卉,各极其妙”,别具风格的、“前代未有”的铁画。
汤鹏初始的铁画其实很简单,且多为“径尺小景”,技艺也未臻成熟,容纳更多景物的大幅铁画更是难以制作。汤鹏并不满足已有的成就,想作大幅山水屏风,但不得其法,因此心生烦恼,似乎到了瓶颈期。黄钺有诗为证:“第惜山水未能也,结无从得心烦忧。”
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止这位天才创造者前进的步伐,有人点拨汤鹏,可以向居住在萧家巷的画师萧云从请教。于是,汤鹏“往诣萧尺木(云从),求其稿”。
3.高峰时期的芜湖铁画
3.1萧云从生平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于湖渔人,芜湖人。明末清初芜湖著名画家,姑孰画派领军人物。明崇祯年间副贡生,曾与阉党阮大铖等人进行过激烈的斗争。萧云从于顺治四年(1647)从高淳回到芜湖以后,过起了隐居生活,专意于书画研究创作,写了不少诗文,表达了对清廷的反抗情绪。
萧云从一生“笃志绘事,寒暑不废”,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在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他的山水、人物、花鸟画等均称一绝,诗歌、书法也为人称道,其成就最高的当属山水和人物画,其山水画被誉为“神逸之品”,各种画史画论均不吝于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3.2萧云从山水画特色
黄钺《画友录》曾记载了乾隆皇帝见到侍郎曹文植进献的萧云从山水长卷,盛赞萧云从,“笔墨高简洁净,颇和古法。”乾隆皇帝《题萧云从关山行旅长卷》诗曰:“几点萧萧树,疏皴淡淡山。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精中具工细(见云从识语),识语破天悭。”诗画造诣很深的乾隆皇帝,对萧云从山水长卷的构图、意境、审美情趣作了恰当的描述和高度评价。
萧云从山水画代表作《太平山水图》,郑振铎在《劫中得书记》中说:“凡四十三幅,无一不具深远之趣。或萧疏如云林;或谨严如小李将军;或繁花怒放,大道驰骑;或浪卷云舒,烟霭渺渺;或田园历历如毡纹,山峰耸叠似岛屿;或作危岩惊险之势;或写乡野恬静之态。大抵诸家山水画作风,无不毕于斯,可谓集大成之作矣。”现存的人物画代表作仅有《离骚图》,所有图均以人物为主,配以怪兽、龙蛇、山川、云雾、花草、飞禽、楼阁、钟鼓、弓箭,“画质精美,栩栩如生”,足以表现出萧云从人物画技艺的高超水平。
由于芜湖在明末清初就是交通要道,经济较为繁荣,往来人亦多,卖画较为方便,因此很多名画家聚集于此。萧云以绘画高妙,从学者甚众,形成了一个以萧云从为首的“姑孰画派”。
3.3芜湖铁画渐入佳境
萧尺木接受了汤鹏的请求,并且积极支持汤鹏在铁画锻制方面的探索。他不仅提供了画稿,而且将国画中的绝技“减笔皴”笔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位异门弟子。史料记载,“汤鹏乃‘往诣萧尺木,求其稿’……萧云从根据锻铁的特点,提供‘皴为减笔林不稠’的画稿,汤鹏依稿而作。”在萧云从的指导下,汤鹏这才知道,无论是绘画还是以铁作画,用以表现山水、峰峦、奇石和竹木,必须掌握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括铁皴、鳞皴、绳皴和横皴等技法,将它们运用到铁画锻制当中。
时人有说,在萧云从的指点下,汤鹏苦学钻研,并反复实践,技艺日精,“觉心手有异,随物赋形,无不如意”,终以锻铁成画,达到“铁为肌骨画为魂”的境界。
汤鹏打制的铁画,借鉴了国画的水墨、笔意、章法和布局,画面明暗对比鲜明,线条简明有力,苍劲古朴,立体感强。兰竹草虫均入妙境,大幅山水画作更是气势宏伟,生趣宛然,铁技就此变成铁艺,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进入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殿坛。
汤鹏创造的这种以锤当笔,以砧为砚,以铁作墨,赋予顽铁以艺术生命的铁画问世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四方多购之,以为斋壁雅玩”,而且“名噪公卿间”,“豪家一笑倾金赀”,也来购买。铁画远传到北京,受到朝野人士的一致赞誉,文人墨客更是纷纷赋诗著文,纵情称赞铁画创始人汤鹏和铁画作品。称汤鹏“炉锤之巧,前代所未有”,“兰竹草虫,无不入妙”,锻制铁画“匠心独出”,是“铁冶施神工”。
乾隆时侍讲学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山舟)连作前后《铁画歌》,其中有句云:“至今画手排浮萍,铁画独有汤鹏名。仙人化去神龙迎,三十六冶皆不灵。”(见《频罗庵遗集》第一卷)说明汤鹏勇于创新,有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清代学者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一书中称铁画“精深华妙,超诸品之上”。清俞越在《茶香室四抄》中称汤鹏“名与萧埒”,即名气与萧尺木一样,传扬四方。《清朝艺苑》“汤鹏铁画”一文说:汤鹏“锻铁作草虫花竹及山水屏幅,精妙不减名家图画”,“铿铮屈曲,遂成绝艺”。该书“铁画之异闻”一文又说汤鹏“随物赋形,无不如意”。黄钺《壹斋集》“卓观斋胜录”一文中说汤鹏铁画“鬼斧神工,叹为观止”。他们赞美汤鹏和铁画的诗作更为精彩。
3.4汤鹏、萧云从、黄钺“工儒政”三结合
在惊叹汤鹏的旷古未有的创造之际,人们不会忘记站在他背后的萧尺木。然而,汤萧二人的结合,诚如恩格斯所说:“凡表面上看去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其实这种偶然性本身始终是服从于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的。”芜湖铁画的诞生、发展也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
芜湖铁画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狂布局,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透视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品结合,具有姑孰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崛的基本艺术特征。正是由于汤鹏铁画能够很好地体现萧云从的画意,方使得汤萧二人珠联璧合,共襄盛举。
在听到祖父叙述铁画创制成功的内情后,黄钺这位曾任清军机大臣的画师不禁赋诗赞道:“萧君隐德如沈周,寄情诗画娱清修。汤亟造请遂所求,皴为减笔林不稠。寒山古寺宜深秋,间有衰柳维扁舟。请看真本铁笔遒,果与萧画无别不。”这也充分说明,铁画作为民族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汤鹏和萧尺木的心血结晶,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知识分子和工艺大师相结合的产物。这两位芜湖历史上的先贤,一使丹青,一挥铁锤,齐心协力,各献所长,终于创建了中华一绝,打造了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
不少人在研究芜湖铁画时,有一个问题感到困惑,即为什么汤鹏和萧云从在康熙年间创立的芜湖铁画,直到他们死后将近百年的乾隆、嘉庆年间才得以扬名?这是由于另一名芜湖乡贤、乾隆年间担任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军机大臣的黄钺功不可没。一方面是黄钺向乾隆皇帝推荐了萧云从,顺带提升了芜湖铁画的名声;另一方面黄钺写下了不少赞美铁画的诗文,著名的有《汤鹏铁画歌》、《于湖竹枝词》等,以第一手资料对铁画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举荐,力度之大,非常人所能为。
同样如此,芜湖铁画发展的路径几乎与徽商发展的道路相似,都是工(商)、儒、政三者紧密结合的模式。具体到芜湖铁画,就是以汤鹏为代表的铁艺工匠(工)、以萧云从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儒)以及清廷重臣高官黄钺(政)三方。如果说芜湖铁画是汤鹏在萧云从的帮助下创立,那么黄钺对芜湖铁画事业的发展,则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3.5后汤鹏时代的芜湖铁画
汤天池虽生活在康熙盛世,然其命运多舛。在那个时代,尽管他手握绝技,可终究不过是个社会地位低下的铁工而已。可敬的是,汤天池铁骨铮铮,不失铁工本色,他藐视达官显贵,厌恶市侩俗儒,宁守穷困而不折腰献媚,晚年生活十分潦倒。“独怜奇技坐无穷,江天日暮洒残空”,便是他穷困生活的写照。韦谦恒颇为之惋惜,称他的作品“传至日下可值数十缗,然性颓放,不受迫促,故卒以技穷”。据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介绍:“铁画虽无汤天池之神工,而衣钵流传,精巧者亦自不乏,甚至可以乱真,远方仍争购之。”
他的两个孙子继承了他的技艺又传至他人。至嘉庆,芜湖铁工仿制铁画的人越来越多了。销路颇广,“四方多购之,以为斋壁雅玩。”(见嘉庆十二年重修《芜湖县志》)。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人物志》“方技”说:汤鹏之后“有二孙亦世其业,至今铁工仿制不衰,远客多购之”,说明汤鹏去世后,其儿子可能仍锻制铁画,又传到二位孙子。附近铁工也仿制不衰。
“铁画虽无汤天池之神工,而衣钵流传,精巧者亦自不乏,甚至可以乱真,远方仍争购之。”以此历代沿传,经过乾隆时期的梁在邦,民国初年的沈义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储炎庆等几代铁画艺人的继承发展,技艺更臻精巧,内容愈趋丰富,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铁画艺术。
3.6汤鹏存世作品
汤鹏善兰竹草虫,尤工山水屏幅,他用硬铁如柔毛,随意曲伸,图绘形态,各尽其妙,创作出流传至今的铁画工艺品。汤鹏的铁画作品存世不多,据有关记录表明,他的牡丹绶带、荷花鹭鸶、菊花鹌鹑和梅花喜鹊《四季花鸟》铁画条屏,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草书对联《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和《竹石图》藏安徽省博物馆。《溪山烟霭》山水画,藏镇江博物馆。《翠竹图》藏湖南博物馆。另据《芜湖日报》1995年3月4日转载《解放军报》报道——《铁画祖师之作,近在沈阳发现》一文说:沈阳市退休职工李家昌家中珍藏了一幅距今300多年的铁画。据考,这幅名为《梅妻鹤子》的铁画,为清代铁匠汤鹏所作,系中国铁画初创期作品,报道还附有这幅铁画的局部照片。
4.芜湖铁画的艺术特色
4.1“铁为肌骨画为魂”,铁画脱胎于国画
铁画锻制,均以画家或铁画艺人们创作的国画作为画稿,分层次分部位进行,其章法布局与国画无异,姑孰画派和新安画派的艺术风格一直是铁画艺人所遵循的原则。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中国画“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也一直是铁画艺人追求的目标,所见铁画作品无不与国画有会心之处,而与国画相比又有不同的妙味。铁画山水疏林远树,旷远幽深,具烟云晦明之感;铁画人物无不具传神之貌;铁画花鸟亦有妩媚富丽,娱心悦目之美。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汤鹏作品《四季花鸟》,构图丰满茂盛,牡丹与菊花的花朵采用多层焊接技术,花冠为半圆立体形式,灿漫多姿。
总之,国画具有的气韵生动,精神情感,骨气神力,应物象形,构图布势等,在铁画作品中皆得到体现。因此,韦谦恒在诗中说铁画“直教六法归洪炉”,这种评价恰如其分。
4.2炉锤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结合
铁画是依据画稿锤锻而成,把顽铁化为艺术品,是艺人们再创造的过程。因此,炉锤艺术显得十分重要。艺人们根据画面需要,取铁入炉,经过红锻,再作冷敲,锤出画面需要的块状或线条,然后通过焊接等工序做成铁画。炉锤,根据钢铁的柔韧性、延展性,可锤出质感,锤出线条,锤出明暗、凹凸、纹路、沟槽,锤出参差错落,锤出舒展卷曲,锤出龙飞凤舞。正如诗人韦谦恒说的“百炼化为绕指柔”,艺人们通过炉锤,随画赋形,锤下生辉。锤成的铁画,疏密有致,粗细适度,虚实相生,而又端庄凝重,苍劲古朴,秀逸生动,饶有韵趣。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汤鹏的《竹石图》,就是采用国画传统章法、结构,通过炉锤敲锻,使竹子枝叶潇洒,石头层次分明。运用钢铁的延展性能,表现出苍劲的笔意,通幅不见焊接、斧锉之痕,技艺高超达到天衣无缝,精美绝伦的境地。
汤鹏作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草书对联》:“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铁字书法,笔意纵模,流畅飞动,从头到尾只用一根铁条,按草书笔路的转折,连贯成行,一气呵成,具有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婉转曲直恰到好处,开创了铁字艺术的先河,显示出屈铁盘丝的高超的炉锤技巧。
4.3平面国画的神韵与雕塑铁画的立体美结合
清马赓良《铁画歌》有“铁汁淋漓泼墨水,硬画盘空不着纸”之句,说出了铁画的一大特色,即“盘空不着纸”,也就是立体感。
铁画,远景则用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锻成后均镶嵌在衬以白色丝绢或白漆底板上,这样画面景物皆呈“盘空”状。如松枝、竹叶、山水、花鸟等均略向画面前伸展,似有浮出画面之感,如奔马呈飞蹄腾空之态。总之,铁画画面黑白分明,层次清晰,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深邃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出栩栩之姿,立体感极强,这是铁画独具的艺术特色和艺术妙味。
5.芜湖铁画史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启示
5.1芜湖铁画的文化内涵
5.1.1芜湖铁画史是一部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好教材
根据史料记载,铁画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江山一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百业兴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铁画的创始人才有余力,有心绪,有闲暇去创造这种艺术的新品种。铁画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是,它毕竟来自民间,当时也只能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及文人的“斋壁雅玩”,因而,它的生命力受到了压抑,一直未能成就一番大的景象,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
纵观铁画兴衰史,可以看出,铁画发韧于封建王朝的盛世,衰微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末世,复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新社会,停滞于“文革”动乱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铁画的坎坷与国运的盛衰密切相关,发人深思,促人警省。
5.1.2一部芜湖铁画史,就是一部芜湖文明史
通过对铁画史的研究,可以勾勒出芜湖文明史,特别是近现代芜湖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史踪。铁画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事件,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它是在经济、文化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的背景下,以手工操作的冶铁技艺臻于尽善尽美的境界时,艺术与生产技术交融的产物,是一次实用技术到艺术创造的大飞跃。
冶铁技术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恩格斯指出,它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考古研究证明,我国先民最迟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就掌握了冶铁技术,其时为西周中晚期。而我们芜湖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冶炼技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铁器的制造和营销,芜湖米市的兴旺发达,芜湖长街的商贾云集,鼎足而三,支撑起芜湖近代经济史的辉煌成就。
考察铁画流传的轨迹,可以看出芜湖在皖东南及长江下游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中所曾发挥过的枢纽和辐射作用。芜湖地处青弋江入长江交汇处,交通便捷,明代以后,逐渐成为皖南和江淮之间的物资集散地。1876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大门洞开,在全省及全国较早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融合点。铁画出现之后,很快流传到南京、镇江、烟台山东、北京等地,这是芜湖的物流、人流的踪迹的线索。随着西洋人来往于欧美与芜湖之间,铁画也越过重洋,在西方艺坛和上流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芜湖铁画的流传与名扬,是芜湖内外交往的物证,是芜湖历史上光彩夺目,绚烂华美的一页。
5.2研究芜湖铁画史的启示意义。
5.2.1不断创新是芜湖铁画产生和发展的生命动力
清朝早期,汤天池以一介铁工的身份,在掌握了精湛的铁匠技艺的前提下,把画理融入铁作,创造出前无古人的铁画艺术,一时名动公卿,这是铁画史的高峰,是创新成就的重大成就。没有创新,就没有铁画;有了铁画,不继续创新,艺术生命就会萎缩。
铁画史充分显示了铁画在不断探索创新中永葆艺术生命力。最初的冶铁作画,制作流程和工艺,都较简单,不上底装框,平面居多,烘漆方法也是因陋就简。经过几代铁画艺人的不懈努力,现在铁画工艺流程渐趋规范、完整,可以归纳为选料、锻打(冷锻和红锻)、接火(红接、嵌接和铆合)、整形、淬火、烘漆、上底、装框等等,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程序。
铁画创作的题材,也由开始的花卉居多,拓展到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铁画的形制,从以平面为主,发展到半立体及至全立体的画幅,更加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追求;铁画的色调,由以墨黑为主,而产生了银色、铜色的构件,点缀;铁画的质料由以铁为主而发展到金画、银画、铜画;铁画的装框由木框发展到瓷盘等等,它不仅在动态中显现了活跃的艺术魅力,而又从未失去铁画的本质特点,因此更加丰富了铁画史的内容。
5.2.2艺术的相互融合、艺术家的相互包容,是铁画产生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汤鹏和萧云从共同创立了铁画,新安画派的艺术风格、情趣赋予了铁画的神韵、风格,而铁画又以铁的特质随物赋形,钩勒出画作的线条轮廓,并吸收剪纸、雕塑、雕刻等艺术的特色,化而为一,形成“铁为肌骨画为魂”的艺苑奇葩。艺术的相互融合,艺术家的相互包容,得到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
5.2.3人才的培养是铁画传承的首要条件
由于铁画的创作离不开炉灶、工具,又需要一定的场地,因而无法普及。铁画的技艺总是一脉单传,常有人在艺存、人亡艺绝的危险。因此人才的培养,对于铁画的传承意义非同小可。铁画史正反两个方面都提供了深刻的教训。据史料记载,当年汤天池“殁后,其法不传,或有仿之者,工拙悬殊矣”。
如今,铁画艺术已经走过了300年的历史,纵观其创始、衰微、停滞、复苏、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是色彩斑斓,教益颇多。
参考文献:
1、朱铸禹《中国历代画家人名词典》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2、清·黄钺《壹斋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
3、清·《宣城县志》卷十四杂记。
4、王石城《萧云从》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
5、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6、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7、民国《芜湖县志》黄山书社2008年版
8、《清朝艺苑》上海书店1981年版
9、山吴《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附录:铁画诗歌
梁同书(1723-1815)《铁画歌》
序:汤鹏字天池,芜湖铁工也。能锻铁作画,兰竹草虫,无不入妙。尤工山水,大幅积岁月乃成,世罕得之,流传者径尺小景耳。以木范之若屏障,或合四面以成一灯。亦名铁灯。炉锤之巧,前代所未有也。汤亡,其法不传,今间有效之者,已失其真矣。
石炭千年鬼釜截,阳炉夜锻飞星裂。
谁教幻作绕指柔,巧夺江南钩钅巢笔。
花枝婀娜花璁珑,并州快剪生春风。
芙丛蓼穗各有态,络丝细卷金须重。
云匡钅口束垂虚壁,茧纸新糊烂银白。
装成面面光青荧,桦烬兰烟铺不得。
豪家一笑倾金赀,曲屏十二珊瑚奇。
前身定是郭铁子,近代那数缑冶师。
采绘易化丹青改,此画铮铮长不毁。
可惜扬锤柳下人,不见模山与范水。
梁同书《后铁画歌》:
君不见芜湖有汤鹏,一生不晓画家画,但能驱使铁汁镂铁英。
从来顽物出神妙,妙处只在炉锤精。
阴阳造化一大冶,山川草木同流型。
鼋脂烧汞现火树,鸾血胶缀成金茎。
意匠直欲貌水墨,人间不许夸丹青。
鸣呼,胡不铸鼎图写神奸形,又胡不鼓剑去斩蛟龙腥。
却穷岁月事摹绘,百炼要与九朽争。
传闻锻灶邻画室,画师激之意不平。
闭门落想敲铿铮,妙枝一出千缗轻。
至今画手排浮萍,铁画独有汤鹏名。
仙人化去神龙迎,三十六冶皆不灵。
此技亦可喻至学,研穿铁杵吾儒石刑。
我今顽钝不受点,乃欲白战辄共诗人鸣。
举似铁君足一笑,具与它日好事供讥评。
黄钺(1750-1841)《汤鹏铁画歌》
序:钱塘梁侍讲同书作《汤鹏前后铁画歌》,一时属和者甚众,顾传闻有异辞。鹏字天池,钺乡人,幼闻先大父言其事甚洋,初赁屋于先曾祖,贫甚,技亦不奇,有道士乞火于炉,炉灭,诘之,曰:“月余未锻也”道士击其灶,曰:“今可矣”,径去。后觉心手有异,随物赋形,无不如意,第惜山水未能也,往诣萧尺木,求其稿,今所见萧画也。辄举所闻。别作一诗。
清泠水入中江流,以水淬铁铁可柔。
千门扬锤声不休,百炼精镂过梁州。
(芜湖水出宣歙,体重流驶,于淬钢宜,业者甚众,皆取水于石桥港。
盖东则溪流方缓,西则江潮渐杀。)
材美工聚物有尤,汤鹏之技古莫俦。
始者顽钝贾不售,锻灶冷落虚为丘。
星精下瞩神光庥,遂令炉鞠盘蛟虬。
攻金竟类攻皮鞣,赋形萧物皆我由。
柳嘶蚕蛰芦蝤蛑,以两钳当毫双钩。
更思山水堪卧游,法无从得心烦忧。
萧君隐德如沈周,寄情诗画娱清修。
汤亟造清遂所求,皴为减笔林不稠。
寒山古寺宜深秋,间有衰柳维扁舟。
请看真本铁笔遒,果与萧画无别不。
我家有屋临庄馗,汤久赁之缗未酬。
岁终往往以画投,灯屏烛檠多藏收。
不关豪夺与巧偷,比年捻卖靡有留。
儿时大父辨绌优,我敬听之不敢诹。
太史作歌为阐幽,笔力直可回万牛。
盘空硬语雷同羞,谀闻岂足供旁搜,
继声聊作鸣虫啾。
韦谦恒(1720-1796)《铁画歌》
序:汤鹏字天池,吾邑人。少工铁,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墨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锻铁为山水障,寒汀孤屿,生趣宛然,传至白下,可值数十缗。然性颓放,不受促迫,故卒以技穷云。梁山舟为作长歌,因与谢金圃、吴杉亭、陈宝所知之。
荆关一去倪黄死,无人能写真山水。
谁从铁冶施神工,万里居然生尺咫。
匠心独出古无初,扬锤柳下乐何如。
肯作两钱锥补履,直教六法归烘炉。
想见解衣任盘礴,烟树天然谢雕凿。
百炼化为绕指柔,始信人间免毫弱。
当年作贡来梁州,越人枉解求纯钩。
巨识乌金写生态,寒松怪石皴清秋。
唐宋画手纷于叶,素丝转眼飞蝴蝶。
何以铮铮不坏身,安用金题与玉躞。
独怜奇技坐天穷,江天日暮酒钱空。
不见程郑与曹邴,冶铸竞至千人僮。
胡为鼓谯营邱壑,空聚六州铸大错。
夜阑莫更弹哀弦,窃恐蕤宾一片跃。
王泽(1759-1842)《汤天池铁画歌》
绘画之事先考工,两汉石刻推全翁。
图写圣贤类古拙,略具大意开群蒙。
从来金石因一理,范铸当更艰磨砻。
汤生技也进乎道,十三科具炉锤中。
述者谓明作者圣,此事创见真豪雄。
侔形象物出新意。造化在手天无功。
我闻汤生得异授,太乙下视烘苍穹。
遂令锻灶发光怪,役使群动生灵空。
拔钉泥里皴有法,斧劈大小兼能通。
文苏潇洒妙竹石,筌窠琐细工鱼虫。
蜎蠕冉冉欲起蛰,戛击叶叶皆含风。
今知能高贵独绝,丹青易落纸易裂。
蠹鱼不顾鼠不齧,吁嗟汤生寿如铁。
马赓良《汤鹏铁画歌》:
铁汁淋漓泼墨水,硬画盘空不著纸。
荆关变法未悟此,汤鹏戛戛造奇理。
作画意在炉锤先,水渲火刷生姿妍。
山川花鸟擅能品,九州象物泣神鼎。
螺金屈曲悬秋堂,衰灯顾影融坚光。
椎指人工夺天秘,此中疑有精灵藏。
六十年来珍尺幅,风带水衣皆碌碌。
闻道江南白纻山,弟子至今能画肉。
康发祥《芜湖铁画歌》
谁将镔铁作画本,奇巧独有芜湖人。
九州之铁不铸错,居然触手能成春。
嵇康好锻不足数,河阳作画非其伦。
吾闻古人运笔比铁劲,未闻屈铁如笔纯。
百炼之钢柔绕指,造作岂独能屈伸。
是画是铁技微至,惟妙惟萧形逼真。
或作花卉绽,或作山石皴。
或作湘兰垂雨叶,或作楚竹欹霜筠。
或见耕牛歌戢戢,或看奔马跑侁侁。
或有帆樯林里时出没,或指楼阁天际森嶙峋。
朱茂才《题铁画》:
乍看似墨泼绢素,山水人物皆空嵌。
风飘秀色动兰竹,雪催老干撑松杉。
华轩逼人有寒气,盛暑亦欲添衣衫。
最宜桦烛晓春夜,千枝万蕊发翠岩。
元明旧迹共啼视,转觉暗淡精神缄。
许仁《铁兰花》
花满琼瑶雪满苔,巉岩时见数枝开。
等闲凭仗东风力,我自千锤百炼来。
魏之璜《铁画歌》
芜湖画史锤当笔,以炉为砚铁为墨。
屏山一张白书寒,寒云尽带括苍色。
溪毛石骨劲而秀,细草孤峦亦清秀。
西风萧萧不可卷,兰叶如刀竹如剪。
黄钺《于湖竹枝词·第十九》
风卷松涛入梦醒,卧游曾对赭山亭。
分明天水明于炼,一幅汤鹏铁画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