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86-5658-2862

传承三百年铁画锻制技艺 铁画艺术品设计、定制、生产专家

首页 行业新闻

数字技术赋能 让芜湖铁画抽出“新芽”

2023-12-20 10:03:20 

日前,在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我市“数字技术赋能铁画非遗保护与传承”项目成功入选。

“铁画只有发了新芽,抽了新枝,重新获得生命力,才算是真的活了起来。”铁画“活化”“年轻化”,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近年来,芜湖主动拥抱新兴数字化产业,牵手高新技术企业,为文化遗产深度赋能,让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本期《我在芜湖做文创》,聚焦文创“新形态”,看数字技术如何推动铁画技艺的创新型传承。


天门烟浪芜湖铁画数字藏品

铁画数字藏品《天门烟浪》


铁画数字藏品被“一抢而空”

芜湖铁画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铁画锻制技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我市一直以来用实际行动推动铁画技艺保护传承发展,今年又提出了促进艺术与产业、文化与文创相互融合,不断提升铁画行业的造血能力。

铁画数字藏品,作为一种文创新形态,以更年轻化的体验方式,重现大众视野。“数字藏品不是实物,是一种限量发行的虚拟文化商品,具备唯一编号、永久存证、不可复制、不可篡改等属性,如今受到文化市场的广泛关注。”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博群向记者介绍,在这一趋势下,2022年7月,该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芜湖铁画协会合作,集多方之力,携手芜湖铁画非遗传承人,共同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数字铁画艺术藏品。

近年来,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其衍生出的数字藏品开始兴起。去年12月15日,首份进驻“元宇宙”虚拟世界的芜湖铁画数字藏品《天门烟浪》,由星昼App平台公开发行3000份,十分钟内被抢空。作品由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携手铁画非遗传承人聂传春共同创作而成,根据李白在芜湖天门山创作的诗《望天门山》为创作思源,结合芜湖十景之一“天门烟浪”的意境,采用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纯手工锻制的金属文创作品,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作品生成唯一的数字凭证,赋予其数字空间新的身份信息。

今年6月20日,1900份由研究院与七位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传承人共同合作的铁画数字藏品在星昼App上发售,同样在数分钟内售罄。两次“上新”,使铁画在数字藏品领域的影响力初步打开,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芜湖铁画被更多人关注、讨论和收藏,推动了传统铁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传承。


推动铁画的数字化“转型”

“推出铁画数字藏品,我们称之为铁画数字化的‘1.0版本’,毕竟数字藏品仍属小众消费市场,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转变思路,挖掘新的玩法,从单纯的数字藏品走向‘数实融合’,从保护传承的角度推动铁画的数字化‘转型’。”陈博群说道。

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铁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价值延伸?记者从研究院了解到,目前该机构正在打造自己的平台,探索传统铁画全新的收藏、展示、交流、交易新模式。具体而言,其一通过数字技术,为铁画非遗技艺和铁画作品建立数字化档案库、资源库,比如对铁画发展历史脉络、传承人、代表作品等进行梳理,从而形成铁画知识图谱、铁画数字地图等,全新升级非遗文化的保存、传播方式,奠定其数字文化的基础;其二依托三维建模数据,建立数字化“非遗传习所”等来传承非遗,将铁画锻制技艺从“口口相传”、“文本传授”升级到“数字化传授”的新阶段。研究院工作人员形象地举了个例子,比如通过开发“打铁游戏”等应用,吸引更多年轻一代通过游戏体验来关注铁画制作技艺;其三创新文化展示、传播方式,通过打造数字化铁画展览馆、博物馆、体验馆,帮助铁画艺术实现数字化的展示、传播和宣传;此外,建立数字非遗铁画利用和创新平台,以科技的力量探索文化产业的新应用、新场景、新消费等等。

“我们目前已经联合七位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传承人,共同合作制作并发售铁画数字藏品5000份,收益超10万元,并同步带动了线下实体铁画作品销售,形成了‘数字+铁画’非遗展现、运营及营销新方式,打造出铁画元宇宙消费空间。”在陈博群看来,数字技术就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新方式、新渠道去链接今天的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从铁画文化故事底蕴出发,吸引人们对铁画产生兴趣,从而深入了解,最终达成交易,通过“数字+文化”,引领线上线下文化新消费。“不仅是数字藏品交易,我们计划在数字平台上搭建商城,链接到铁画实物销售,让铁画销售市场活起来,从而实现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非遗传承人和从业人员等多方的共赢。”目前成果已初步显现,通过数字藏品的发售,让全球各地的收藏爱好者了解并购买了铁画,其中两位铁画大师的实体铁画作品销售实现了同比240%的增长,并收获了部分海外订单。


用“新技能”复兴传统文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其在提高非遗保护水平、丰富保护手段、多样化展示、扩展传播途径、增强大众互动体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字技术赋能铁画,有利于铁画版权保护,规范文化产品市场交易,还有利于其产业化发展,部分重复性、可替代性的工艺,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从而实现铁画艺术品量产,通过降低成本和售价,收获更多的受众群体……”在陈博群的工作团队里,是清一色的“90后、95后”,他们多次拜访过铁画大师,观摩铁画制作现场,当看到生硬的铁,一锤一锤被锻打成灵动的画,铁画匠人坚守根基的虔诚,让这群年轻人深感震撼和敬佩,这也坚定了他们要通过自己手中的“新技能”,让铁画焕发新生的决心。“我们还会探索更多的新玩法,比如将铁画与国潮插画相结合,开发铁画数字游戏等等,向年轻人不断‘靠拢’,不断推动铁画‘出圈’。”研究院创意总监杨洋介绍道。

今年10月,“数字技术赋能铁画非遗保护与传承”项目入选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代表,有很强的示范和推广价值。这项荣誉也给研究院的工作团队注入了更强的内在动力。

目前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下,从铁画出发,研究院的触角已逐渐延伸到本土更广的传统文化领域,包括“非遗活化”、“文物活化”等。当前该院正在与芜湖市博物馆合作,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二次创作,设计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在创意总监杨洋看来,数字技术与文创的结合潜力巨大,然而做文创产品,设计不是难点,内容才是重点,IP故事怎么讲,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底蕴如何呈现,需要创作者们深入思考,好的文创产品不仅要提供感官上的欣赏,更重要的是让人能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他们也正锚定这个方向,积极创作着。


□记者 康丽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网友热评